现在的100万元,10年后值多少钱(2018版)?

更多 2018-10-22 16:53 阅读:6682 / 回复:0 楼主xiaocai

图片:2009528125048498913824.jpg

2018年1月12日,央妈公布了截止2017年12月末人民币的数据:

广义货币(M2)余额167.68万亿元,同比增长8.2%;
狭义货币(M1)余额54.38万亿元,同比增长11.8%;
流通中货币(M0)余额7.06万亿元,同比增长3.4%。
 
最新数据,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将近180万亿!!厉害了!!!

有了这份最新数据,结合过去20年中国货币发行、实际通货膨胀以及CPI指数统计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用历史发行数据来估算一下,现在的100万,10年后到底值多少钱……
历史数据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这是个技术活儿。
 
1995年,《中国中央银行法》颁布实施,中国的货币发行整体上开始与国际接轨,央行印钞再也不是以前的看领导心情随意印,而是有了一整套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有抵押品才印),从此中国也摆脱了那种实体经济动辄20%、30%真实通胀率的时代。
 
所以,我们不妨就以 1995-2017 年的各项数据为例,来看看过去是怎样。
 
先来看看,政府告诉我们的那个CPI是多少(见下图)。

图片:微信图片_20181022165411.jpg


由上图可知,按照中国官方公布的CPI,一半时间里都比央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这说明中国过去20多年的时间,很多时候就是在掠夺存款人来补贴银行。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12月末中国的CPI同比值为101.8,也就是说,相比2016年增长了1.8%。
 
所有CPI累计下来,2017年末的物价,相对于1995年末上涨至原来的1.88倍!
 
你没看错,根据统计局数据,22年来中国的物价总体仅上涨为原来的1.88倍!

平均下来,过去22年,中国每年的物价上涨幅度仅有2.9%。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

尽管不信,我还是用这一数据估算,10年后物价将上涨至目前的133.3%——
换算下来,今天的100万元,到2028年初,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5.03万元。
 
OK,这就是你要记住的第一个数:
75万元!
 
如果你对统计局公布的CPI数字有怀疑,那当然是十分正常的。
 
如果说央妈的广义货币供应M2相当于中国的全部货币、GDP相当于中国一年内交易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和,那么我这里提出来一个计算中国经济真实通货膨胀的简单方法。

真实通胀=人民币广义货币发行量(M2)增长速度-中国实际GDP增长速度

图片:微信图片_20181022165415.jpg


根据央妈最新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总体的广义货币供应增长率为8.2%,而根据统计局透露的口风,2017年中国GDP增长率约为6.9%,由此算下来,中国2017年的真实通胀率为1.3%。

将上图中22年的真实通胀率全部计算进来,中国当前的实际物价相比1995年底上涨至5.44倍,算下来每年上涨8%左右。
 
用这个数据来进行估算,2028年初中国的物价将上涨至目前的2.16倍——
换算下来,今天的100万元,到2028年初,大约相当于今天的46.3万元。
 
OK,第二个数也出来了:
46万元!
 
如果有人对这个数字也不满足,想要追上我们伟大央妈印钞的数据,那可能就是另外一份你非常不想看到的数据了(见下图)。

图片:微信图片_20181022165418.jpg


1995年底的时候,中国的广义人民币供应量大约是6.075万亿元,今天已经变为167.68万亿元,折算下来,广义货币数量变为1995年底的27.6倍。
 
算下来,每年的增长率大约是16.3%。
 
用这个数据来进行估算,2028年初中国的物价将上涨至目前的4.52倍——
换算下来,今天的100万元,到2028年初,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2.1万元。
 
OK,第三个数也出来了:
22万元!
-------------
总之,按照过去22年的情况,现在的100万元人民币,等到2028年1月份:
1)相信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它相当于今天的75万元;
2)追求真实购买力的话,相当于今天的46万元;
3)想追上央妈印钞速度的话,相当于今天的22万元。
 
进一步的,如果考虑到2012年底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以来,经济上不再强调货币刺激,而是希望通过市场的结构性改革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增长率大幅度放缓,所以如果采用近5年的数据,结果将会乐观很多(下表是2012年以来的M2、GDP、官方通胀、真实通胀的增长率)。

图片:微信图片_20181022165420.jpg


假定按照过去5年的增长率平均值,今天的100万元,到2028年:
按照官方通胀类比,相当于今天的81.8万元;
按照真实通胀类比,相当于今天的62.7万元;
按照GDP增长类比,相当于今天的49.9万元;
按照货币增长类比,相当于今天的32.3万元。
 
接下来的10年间,如果中国不发生政治经济的特大变革,对这个问题,我个人倾向于两个真实通胀的数据之间——现在的100万元放着不动,到2028年1月份的价值,大约相当于今天的:
46-63万元!

你认为呢?


钱在贬值,我们该怎么办?
在房地产下滑等因素冲击下,如果中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出于稳增长的目的,中国经济可能会再度出现货币大规模放水,如果再和去产能、人民币贬值等因素形成叠加,通胀指数迅速反弹也并非没有可能。

如果说2017年更大的概率只是温和通胀,明后年乃至更久,通胀快速上升的压力还是始终存在。

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发生较高级别的通胀,国内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楼市可能会迎来新一轮暴涨,当通胀高企到一定程度,央行不得不选择加息应对,这就可能会成为压垮楼市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重蹈历史上其他国家曾经有过的覆辙。

如果说中国的楼市存在泡沫而且将来有被引爆的可能,通货膨胀将是那条最有可能诱发的导火索。

40年前的“万元户”现在值多少钱?

“万元户”!这个铃儿响叮当的头衔,在70年代末,简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词。那时候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就像天文数字,好像怎么用都用不完。

那么现在多少财富才相当于以前的“万元户”?据权威学术研究报告显示是:255万!

我们把战线拉长,对比50年前和如今的物价,50年前的10元和现今的10元能买什么?

图片:微信图片_20181022165423.jpg


60年代末的物价与2017年的消费水平对比

60年代末最低生活费:8元;如今的物价情况:840元。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大米80斤;2017年的10元:可买2斤。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大闸蟹 12斤;2017年的10元:可买6条腿(按同等质量)。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大黄鱼 30斤; 2017年的10元:可买鱼鳞。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布匹1丈余; 2017年的10元:可买1尺。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青菜 500斤;2017年的10元:可买4斤。
60年代末的10元:可以交一学期半的学费;2017年的10元:可买一只低档文具盒。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中档皮鞋一双;2017年的10元:可买一双鞋垫。
60年代末的10元:可看电影200场(学生票);2017年的10元:可以场外听声音。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棒冰 250根; 2017年的10元:可买3根。
60年代末的10元:可买大白兔奶糖4斤;2017年的10元:可买4两。
60年代末的最低工资是36元,一场电影的学生票是5分;现在一场电影的学生票最低是20元,是400倍。

以此物价类推:

图片:微信图片_20181022165426.jpg

现在的14400元工资才能抵60年代末的工资36元,是不是瞬间感觉现在的钱不值钱了!钱的贬值速度远远超过你想象的!

前不久日,继中国42家银行最新存款利率表公布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也公布了。

没错,一切都在涨,然而你存银行的钱涨了吗?

2017银行最新存款利率公布

图片:微信图片_20181022165430.jpg

10万元存银行一年贬值570元

据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2016年四季度末,一年期存款的平均利率为1.93%,较基准利率1.5%上浮28.7%。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CPI同比上涨2.5%。

这意味着什么呢?打个比方:去年底你有10万块钱,能够买一辆汽车,你把这10万元存到银行一年,一年后本息为101930元,然而这时候汽车的价格涨到了102500元,你的钱已经买不到一辆汽车了。

10万元存银行一年不仅没有升值,反而贬值了570元,还不如一年前就花出去。

说到这里就需要进入了一个最为艰难的难题,因为在这样的状态下,该如何避免钱变成纸,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太好的答案,只能趋势性的给予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减少储蓄:减少储蓄是防止财富被稀释,但在中国社保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当然需要留存一定的现金以备急需;

适当负债:适当负债是享受债务被稀释的好处,因为市场中的钱会更多,也就更容易赚取,而债务却固定不变;

提前消费:提前消费在享受债务被稀释的同时,能更早体验生活的美妙、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节省更多的时间等成本;

借钱投资:借钱投资更是一举两得——债务被稀释,资产还能享受因货币增发而带来的货币红利,前提是选对能上涨的资产且其涨幅要大于债务利息。

适当负债去投资增值,别怕身上背负上百万的负债,只要还款时间足够长,且月还款额在我们的承受范围内,都不是事儿。

要做到以上,则要求我们尽量借到最便宜的钱——银行的钱。诚信很重要,不要做一个失信的人,一旦失信,就真的破产了。

投资自己:一切都会改变,唯有增加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不会改变,通过学习,通过投资自己让实力提升,才是应对风云变幻的真正不二法门。

延伸阅读
180万亿的巨额资金,都由谁撑控——详解中国货币圈的故事!

最新数据显示,广义货币存量已经达到180万亿,今天的分析目的很简单,搞清这些庞大的资金谁在控制?资金到底值多少钱?任意一次的资金流动有没有发生损耗?
 
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先要理顺我们面对的4个主要利率圈层:

第一层: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出厂价)
第二层:金融机构之间的借款利率(分销价)
第三层: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借款利率(零售价)
第四层:民间借款利率(非核心零售价)

下面我们来看每一层资金的运营方式:

第一个圈层其实是一条走廊
这一层是货币的发源地,过去央行调整利率有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

准备金调整被认为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轻易不能用,而银行向央行申请贷款容易让大家怀疑(这孩子是不是有问题),产生污名效应。
 
长期公开市场操作的结果,就是形成了隐形的利率走廊,没有任何逼格的通俗解释,利率走廊真的就是个走廊,所有的利率浮动被都被困在走廊里面。

图片:微信图片_20181022165434.jpg

走廊上限初步估计是SLF

常备借贷便利,外号酸辣粉,利率由央妈按需来定,目前年化3.8%。

市场资金紧张的时候,价格会上升(钱荒,当年余额宝收益率高的原因),而当价格穿越走廊上限时,金融机构就没有必要在第二个圈层去借那些“贵”的钱,直接到第一个圈层去向央行借SLF,因为便宜啊,理论上央行为了维护走廊的有效性,需要无限制向商业银行提供放款,直到利率回到走廊内。

走廊下限是央行为准备金提供的利率

目前是0.72%。当市场上拆借利率大幅下行,穿越了走廊下限时,金融机构的多余资金也就没有必要留存在第二个圈层,而是跑到第一圈层把钱存到央行就行了,因为贵啊。

走廊的宽度设多大合适呢?
 
设置宽了波动会加大,不稳定,银行心里会慌,因为不知道今天用出去的钱,明天还能不能以同样的利率借到。
 
如果太窄,利率会屡屡“出轨”,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管理成本会加大,天天加班。
 
尽管天下银钱均源自央妈,也要考虑操作成本、银行利率敏感度等综合权衡。虽然这条利率走廊还只是雏形,并没有给它正名,但央行正在慢慢的构建篱笆,并把羊群引进走廊中:
 
存贷比——障碍拆除
准备金考核——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
公开市场操作——常规化
SLF交易范围——扩大至中小行
 ……
 
在央行操作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的情景下,迟早有一天,利率走廊会实现,资金的出厂价会更加清晰。

第二个圈层主要靠QQ
为什么持牌金融机构之间也会互相拆借资金?

其一、补充流动性。遇到所谓的“钱荒”,就跟家里没米下锅,去隔壁老王家借点米来应急是一个意思,或者虽然还没钱荒,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就可以通过拆借来弥补短期缺口。

其二、利润最大化。小银行获取低成本资金的能力弱,就在价格低时借入大行手里便宜的钱用于再投资,相当于把一部分投资收益让渡给大行,价格高时放出闲置的钱以提升收益率,高抛低吸,类似于炒股的换仓操作。
 
按照体量来说,工行是毫无疑问的老大,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工行组织全行员工学习开会,业务暂停一天,同业市场价格瞬间就上去了,原因很简单,最大的买家歇了,其他人就捉急了。

图片:微信图片_20181022165436.jpg

通俗的讲,第二个圈层就是把资金当做产品,每个交易员都扮演着买家和卖家的双重身份,当需要吸收同业资金时,是买家,当放出资金时,就是卖家。

交易员的一天都是从QQ群、微信和电话沟通开始的,上午用QQ群在银行间市场里讨价还价,讨论各种资金期限和利率等,谈定资金后下午交易。
 
因为大额支付系统下午5点就会关闭,所有的资金交易都必须在5点之前完成,走审批、找领导签字、盖合同、划款等,全天面对多则几十亿的来回款。每天下午3点半到5点交易员肾上腺素达到峰值,到期的资金是否已经回款?新谈的放出资金是否已经划给对方银行?
 
一旦这种大额款项出了问题,下岗只是一件小事。
 
这里面要关注两个核心利率品种:
 
DR001。存款类机构间利率债质押回购利率,真实反映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成本。
GC001。国债逆回购,能够真实反映证券交易所市场的资金成本和供求状况。
 
两者的关系在于:
 
第一个圈层内的利率走廊主要是对存款类机构的救助渠道,如果银行出于监管(MPA)或风险(萝卜章)考虑,不愿意出钱“救助”非银行金融机构,那么大量的资金会淤积在银行层面,非银只能去交易所融资。
 
去年年底就出现了“银行流动性充足、非银流动性紧张”的非典型性钱荒。

第三个圈层不只是简单的贷款
如果说第二个圈层是通过各种撒娇卖萌,实现以最低价格吸收资金,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卖出资金,那么第三个圈层想的就是如何把资金投放的时间更长(实体企业),并且安全的收回来。
 
从下图的基础利率来看,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银行放贷的底价,也即资金的零售价都是在走低的。
 
12年以后,经济下行,企业经营风险加大,银行不太敢再给实业放款,又由于业绩考核的压力,转而寻找一些相对“安全”的借款客户。这些客户未必是最终的资金使用者,却是资金链条上新增的一个环节,实际上就是信用中介。
 
典型的信用中介:
 
政府背景(包括国企、融资平台)
房地产(拥有土地信用)
上市公司(拥有壳价值)
非银机构(含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券商、信托、保险)
 
因为种种原因,银行认为这些部门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资金纷纷向这些领域集中,融资市场分化,有的撑死,有的饿死。
 
长期的集中使得市场发生了两个变化:
 
圈层臃肿:银行与最终资金使用方之间的环节变多,信用中介增多,而链条每加长一环,资金就会损耗一次。

杠杆不明:比如,银行可借助信用中介为通道,实现向非合意部门(比如融资平台或“两高一剩”企业,是监管部门三令五申限制银行放款的)的放款,或者借助通道抬高资金投放的期限错配水平,最为典型的就是委外,这些杠杆很难弄清楚,目前开展的去杠杆主要针对的也是这个领域。
 
从操作上看,非标是资金释放的主要方式,准确的说,这种工具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交易结构、增信措施、退出路径、合同文本……,就连每个项目的死法也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第四个圈层最爱创新
这个圈层一般都说自己是普惠金融,实际就是P2P。
 
为什么它会出现,核心的原因在于我们金融门槛很高,需要特许经营,以前海量的屌丝级投资者只能去存款,为机构贡献低成本资金。
 
100万以上的才叫合格投资者,这部分人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全国仍然有70-80%的人群被挤在非正规金融,金融创新的门槛一旦稍稍下移,这部分就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理财的机会突然放大。
 
最新的数据显示,全国P2P问题平台2811家,较2015年年底增长了1258家,其中上线当年便出现问题的平台138家,占全年新上线平台的25.3%。
 
看下面的利率,1年期的最高时能达到45%,现在也大幅滑落到了25%左右,短期限的下滑到了10%以下。

图片:微信图片_20181022165439.jpg

这个圈层最大的麻烦在于风控的解决路径。
 
科技类公司一厢情愿的希望通过技术能力来解决,但是风控技术只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决定不了风控的质量,哪怕大数据也一样。
 
另外,风控跟业务是个博弈体,因为目标市场最终是一致的,严苛的风控意味着无业务可做,但是你不能做的业务,人家都做了,你就要饿死,市场不止你一家机构,除非你获得了排他性的市场,所谓的金融创新,都是为了发放贷款寻找的借口。
 
但是金融机构呢,它可以依赖特许经营权,构建庞大的低成本资金链来解决,甚至包括部分体制性的力量。

图片:微信图片_20181022165442.jpg


总的来说,资金沿着这4个圈层不断的运动,每往下一次,价格就要上涨一次,流通速度加快一次:

第1层资金出厂价:0.72%-3.8%
第2层资金分销价:3.8%-6%
第3层资金零售价:6%-12%
第4层资金非核心零售价:12%-25%

所以,你的钱如何安置,请自行思量。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网站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
扫码加群主申请入群
另:法财库目前成立了多个行业微信群【银行高管群】【商业银行群】【信托群】【券商群】【理财师群】【投行群】【私募群】【基金群】【股权投资群】【期货群】【现金贷】【第三方支付】【金融高管群】【总裁群】【互联网高管群】【汽车金融群】【融资租赁群】
游客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