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见创业者的时候,经常问他们,公司在短期和长期上有没有什么打算,在BP中为什么没有体现出来。有时候一些创业者就会说“我其实没有想那么远,先把产品这块做好在说”/“对于未来我也说不好,因此就不体现了”。
这句话投资人往往就不太爱听,也许这句话会让你在他心中的印象大打折扣。作为一个CEO,没有短期和长期的规划,这家公司在很大概率上会遇到严重的问题。
经历了大量的早期投资之后,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早期投资是一连串的概率事件。站在终点看创业过程,其本质就像是一个决策树,每个决策在不同的时间,合理的概率都不尽相同。(你别告诉我现在还想做国内的共享单车,一开始就是错的)
至少我们看来,一个创业者的运营规划会告诉投资人几个方面的关键信息:
1、时间和路径:从运营规划中,基本上可以看到创始人是以什么作为KPI的,业务的核心逻辑是什么,需要如何一步步建立商业逻辑的思考,这点和商业模式结合起来看,大致就可以知道创始人对公司的想法。
2、业务的重点和难度、在哪里可能会遇到问题:通过对运营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出业务的难点在哪里,而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在哪里可能会遇到问题;同时这又是现金流把控的一个基础——通过对运营规划的思考,大致就知道用钱的方向和所需资金的范围。
3、验证公司团队的最有效手段——想到、说到、能否做到?你的项目可能并不适合投资人现在所在的轮次,但他们会留着你的BP用于观察,一旦你满足了你所说的,投资人就会觉得你的团队有比较强的执行能力。
但在过去几年和创业者的沟通以及BP中,我们会看到有如下的一些问题:
1、没有规划——很多创业者在BP中根本不提规划的事情,投资人追问也是支支吾吾,这其实是因为连创始人自己都还没想清楚。为了融资而融资,成功的概率太低。
2、过分夸大,毫无依据——有些创业者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初创阶段的目标直接就是今年做到3000万净利,明年5000万,后年冲击主板上市。这种毫无根据的论断并不能吸引到投资人,反而会觉得你是一个浮夸的人。
3、篇幅过多——一些创业者过于纠结运营规划,写了5-6页的篇幅,这其实不利于BP的阅读体验。
既然运营规划是投资人需要,创业者也需要的一个东西,那么,作为一个创业者应该如何更好地思考和表达呢?相信有很多文章已经说过了,这里提供一些我觉得不错的思维方式。
主观描述+客观核心数据+拆解
往往“规模中等”、“人群活跃”、“用户喜欢”这些东西是非常主观的,这是创业者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一种主观诉求。但如果你这样描述自己的任务和规划,会发现根本无从执行。所以,针对主观的描述,我们需要辅助以客观的核心数据。比如说”用户规模中等“到底指的是多少用户数算中等?100万还是300万?”人群活跃“指的是”日活在20%还是50%“,用户喜欢是指”好评率在60%还是退货率在10%“对于这些问题的厘清是创业者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即从主观到客观定义的问题。
接下来的事情就相对简单了,每一个具体的数据背后,都是可以拆解的,站在时间的维度上,你就知道你每个月的工作重点、数据重点、人力资源重点在哪里了。
基于数据基础做的判断
刚才上面说过,一些创业者做运营规划并不合理,什么叫合理,是你的预测和你的方法大致符合客观规律。你至少要知道“金融产品获取一个用户的平均成本在100元以上“,知道了这个,你就不会做出我要投放”10000元,做10000个用户的假设了,做出的规划相对来说会符合实际情况,对你和你的团队更有指导意义。
把潜在的竞争对手一起放进来
将困难和风险一并划入运营规划的思考之中,可以帮助你看的更加全面。面对有竞争和风险的情况,可以考虑在未来如何应对风险,资源如何安排。这样,你的运营规划就往合理的角度又迈进了一步。
很多创业者在认真思考完运营规划之后,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方向感变得清晰,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和目标,知道可以使劲的方向。所以,一个合理的运营规划让你打开上帝视角,把你自己的商业模式从头到尾地模拟一遍,从今往后,你还可以体会商业模式自我实现的过程。(你去看看那些现在非常优秀的创业公司,他们早期的商业计划书,真的会非常感触)
这下,你知道在运营规划的重要性了吗?知道在BP里应该怎么展示自己的运营规划了吧!
希望大家都可以明白:BP首先是创始人用于了解使命和复盘公司的重要文件,正因如此,它才具有沟通投资人的功能。很多创始人一上来就找模板,开始动手制作BP,却忽略了最本质的目标和初心,这也是很多人“不靠谱”的原因。
这句话投资人往往就不太爱听,也许这句话会让你在他心中的印象大打折扣。作为一个CEO,没有短期和长期的规划,这家公司在很大概率上会遇到严重的问题。
经历了大量的早期投资之后,我们越来越体会到,早期投资是一连串的概率事件。站在终点看创业过程,其本质就像是一个决策树,每个决策在不同的时间,合理的概率都不尽相同。(你别告诉我现在还想做国内的共享单车,一开始就是错的)
图片:08170004.png
(知道为什么创业成功率这么低吗?因为这是一套超级复杂的决策概率系统)
早期投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间寻找确定性,在失败的大概率较高的情况下,去尽量提高自己的成功几率。因而关注数据、关注规划,就是他们在做投资判断时候必备的东西。
至少我们看来,一个创业者的运营规划会告诉投资人几个方面的关键信息:
1、时间和路径:从运营规划中,基本上可以看到创始人是以什么作为KPI的,业务的核心逻辑是什么,需要如何一步步建立商业逻辑的思考,这点和商业模式结合起来看,大致就可以知道创始人对公司的想法。
2、业务的重点和难度、在哪里可能会遇到问题:通过对运营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出业务的难点在哪里,而如果没有资本的支持,在哪里可能会遇到问题;同时这又是现金流把控的一个基础——通过对运营规划的思考,大致就知道用钱的方向和所需资金的范围。
3、验证公司团队的最有效手段——想到、说到、能否做到?你的项目可能并不适合投资人现在所在的轮次,但他们会留着你的BP用于观察,一旦你满足了你所说的,投资人就会觉得你的团队有比较强的执行能力。
图片:08170005.jpg
1、没有规划——很多创业者在BP中根本不提规划的事情,投资人追问也是支支吾吾,这其实是因为连创始人自己都还没想清楚。为了融资而融资,成功的概率太低。
2、过分夸大,毫无依据——有些创业者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初创阶段的目标直接就是今年做到3000万净利,明年5000万,后年冲击主板上市。这种毫无根据的论断并不能吸引到投资人,反而会觉得你是一个浮夸的人。
3、篇幅过多——一些创业者过于纠结运营规划,写了5-6页的篇幅,这其实不利于BP的阅读体验。
既然运营规划是投资人需要,创业者也需要的一个东西,那么,作为一个创业者应该如何更好地思考和表达呢?相信有很多文章已经说过了,这里提供一些我觉得不错的思维方式。
主观描述+客观核心数据+拆解
往往“规模中等”、“人群活跃”、“用户喜欢”这些东西是非常主观的,这是创业者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一种主观诉求。但如果你这样描述自己的任务和规划,会发现根本无从执行。所以,针对主观的描述,我们需要辅助以客观的核心数据。比如说”用户规模中等“到底指的是多少用户数算中等?100万还是300万?”人群活跃“指的是”日活在20%还是50%“,用户喜欢是指”好评率在60%还是退货率在10%“对于这些问题的厘清是创业者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即从主观到客观定义的问题。
接下来的事情就相对简单了,每一个具体的数据背后,都是可以拆解的,站在时间的维度上,你就知道你每个月的工作重点、数据重点、人力资源重点在哪里了。
基于数据基础做的判断
刚才上面说过,一些创业者做运营规划并不合理,什么叫合理,是你的预测和你的方法大致符合客观规律。你至少要知道“金融产品获取一个用户的平均成本在100元以上“,知道了这个,你就不会做出我要投放”10000元,做10000个用户的假设了,做出的规划相对来说会符合实际情况,对你和你的团队更有指导意义。
把潜在的竞争对手一起放进来
将困难和风险一并划入运营规划的思考之中,可以帮助你看的更加全面。面对有竞争和风险的情况,可以考虑在未来如何应对风险,资源如何安排。这样,你的运营规划就往合理的角度又迈进了一步。
很多创业者在认真思考完运营规划之后,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方向感变得清晰,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和目标,知道可以使劲的方向。所以,一个合理的运营规划让你打开上帝视角,把你自己的商业模式从头到尾地模拟一遍,从今往后,你还可以体会商业模式自我实现的过程。(你去看看那些现在非常优秀的创业公司,他们早期的商业计划书,真的会非常感触)
图片:08170006.jpg
希望大家都可以明白:BP首先是创始人用于了解使命和复盘公司的重要文件,正因如此,它才具有沟通投资人的功能。很多创始人一上来就找模板,开始动手制作BP,却忽略了最本质的目标和初心,这也是很多人“不靠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