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侃侃抑郁自杀背后的真实情况,是每个创业者都该清醒的现实!

更多 2018-03-13 15:22 阅读:3201 / 回复:0 楼主luoge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创业者的眼前往往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几率为10%的存活之路,还有一条,是将近90%的淘汰归途。”

创业可以让人摆脱被动局面,主动出击,最大程度实现人生价值。但创业之艰远超想象,有一位CEO就曾坦白:创业最艰难时,我经常不想活,就是不敢死。方生方死之间,才是创业者在煎熬中走向成功的状态。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313151812.jpg

茅侃侃曾说过,创业心态取决于你拿公司当什么:当父母,便要走到最后;当儿女,长大就放手;当情人,三五年一个,别纠结。

不得不说这句话外人听来恍然大悟,自己听来,越说越沉重。

就这样,在2018年的第一个月,茅侃侃以一句“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的结尾”轻浅的画上了生命的终点。

可见,一个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的成功者,内里实际藏着绝大多数普通人都无法逾越的黑暗。

当然,其实他们也曾“求救”过,只是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关注他们飞的高不高,而不在意是否很疲惫。

也有人说,这和创业者本人的性格有着很大关系,一旦这个人要强好面子,想必是心都被嚼碎了,也要装成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摆摆手说没事。

话虽这么说,但也并不全是。就比如说马云,他也曾表示自己至今都睡不着觉;以及任正非,在为华为创业的艰难时期,他也表示过:“我无力控制,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半夜常常哭醒”、“研发失败我就跳楼”;还有陈天桥的这句:“我必须得离开。一个人一辈子死一次就已经很痛苦了,两个月,几乎每天晚上死一次。”

这些话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过于矫情”,你们已经很有钱了?何必还要继续“糟蹋”自己?

所以,创业者常说知音难求,只有同样经历过的人才能有所体会谅解,没有经历过的,除了风凉话,就是恶意揣测,所以很多时刻,创业者都会选择沉默,反正说与不说意义都已不大。

因此,很多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咬着牙挺下去,重生;要么放过自己,一了百了。

说到这,当真就要提一嘴“宿命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很多企业家越老越“神叨”,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运气好”、“还没死”、“尽人事知天命”等等等等。

这不禁让人想到,在他曾经意气风发的年纪,除了“人定胜天”,就是尼采的名句“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会使你更强大”。

如此悬殊的差距,不仅令人暗想,为何很多创业者越过越小心?越过越无力?是老了,斗不动了?还是真累了,想退隐江湖了?怎么有的人连一根白头发还没有,就要和世界告别了?

面对这些问题,李嘉诚跟褚时健就能举二反六了。一个是九十多岁,才想着退休的问题,一个是八十多岁,决心东山再起,人家还成功了。

因此,年龄不是问题,时间不是问题,挫折不是问题,归根结底,得从自身找问题。

就比如说茅侃侃,其实在最开始,他从未放弃。

砸锅卖铁,连自己的房产都抵押出去,只为了给手下的员工发工资,他既没有选择逃,也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一直默默做着反抗,试图力挽狂澜。

但当一切看似已成定局,他再也没能守住自己心里最后一点光,至此堕入黑暗,再无翻身机会。

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要说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企业家都是脆弱的!不仅是身体脆弱,心理也很脆弱。

首先,工作狂当真没有“春天”。

李开复患病前,经常和年轻人比赛熬夜,半夜回邮件;王健林一天要做多少事呢,他早上4点起床,健身45分钟,工作量约是16小时;马云一年飞行了800多个小时,平均每天2小时在飞机上度过,走访了33个国家和地区;柳传志讲到他得病时,往往病好了第二天就又立刻工作,后来变成一个常态,经常地半个月左右就要犯一次;《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说“乔布斯在死前一天还是在工作”……

如此长期背负责任使命的高负荷运作,没有睡到自然醒、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工作时间长、作息不规律,即使有病也一再拖,即便是神仙也要累垮。

其次,拥有普通人没有的高强精神压力。

因为对于企业家来说,自己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他们的背后是一个企业,少则几人,多则千人、万人的员工。所以,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自己当真是不敢病、死不起。

尤其是当一切暗无天日,所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的时候,那种喘不过气的生死不由己的感觉,没经历过的可能当真无法体会其中的恐惧。

法制周报也曾提到一份公开资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为自己摆脱不了的心理障碍走向了自杀身亡的道路。

说到这最出名的当真要说一嘴昔日中国互联网教父级的人物张朝阳,因为这么多年来,他算第一个公众喊出“我什么都有,但我就是很痛苦!”的创业者。

如此看来,每一个创业者,都比他们看起来要脆弱多了。而他们所要承受的,比任何一个普通人更为沉重。

有人总结过,一名创业者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但凡遇到宏观环境趋冷、出口不景气、民间借贷崩盘、资金链断裂、银行收贷、反腐高峰,都会令个别企业者跑路、自杀,或者遭遇暴力伤害事件。

就像茅侃侃,因为他所做的行业,需要庞大的资金链支持,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极有可能令他的一切付之东流,所以他才会砸锅卖铁拼死拼活的守住这条链子。可惜,资本市场的运作,总伴随着突发事件,你根本不知道今天的骄阳是否就是明天末日的象征。

那么创业者们,如何克服这些焦虑问题呢?

硅谷资深创业者本·霍洛维茨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创业史——

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一个CEO最难做到的,就是对自己内心的控制。从根本上讲,这是每个管理者都无法回避的一场个人战争,意义重大。

我工作出色

但为什么心情如此糟糕?

要想当CEO,你必须目标明确,一心扑在工作上。此外,你还要学识渊博,智慧超群,这样才会有人心甘情愿地为你效力。

没有谁在辛苦创业时就想着当个差劲的老板、管理一个建制不全的公司,或是制造严重的官僚作风来制约公司的发展。

要成功,就必须经历坎坷。其间,难免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状况,你只要从容应对就可以了。

最难的问题是,每个老板都必须从实践中求真知。没有哪个培训班会教你如何当CEO,如何去管理一家公司。唯一能教你当CEO的办法就是亲自当一回CEO。

这意味着你将被形形色色的事务包围,而你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它们。可是,其他人只会仰仗你来给出答案,因为,你是决策者。

怪得了别人吗?

当公司里有人发牢骚时,比如说对经费报销程序不满,我就会开玩笑地把罪责都揽在自己头上。这样的玩笑的确好笑,因为它不完全是说笑。

实际上,公司里出现的任何问题本质上都是由我引起的。作为CEO,我在人员招聘和各项决策中都是最终拍板的那个人。中途接手的CEO可以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他的上一任,而我却不行。

比如,如果我不能知人善任,那是我不对;

如果公司没有完成季度赢利目标,那么是我的错;

如果优秀人才要跳槽、销售部对产品部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或者产品的病毒太多通通都是我的错,这一切都在把我逼向绝路。

虽承担了一切罪责,但我在CEO能力评估中却只得到22分,这就像一块巨石一样压在我的心头,让我喘不过气来。

CEO都有哪些错误观点?

重压之下,CEO们往往会形成以下两种错误观点:

一、都是我的错

二、和我没关系

在第一种情况中,CEO会忧心忡忡,觉得自己必须马上采取对策。

由于各种状况层出不穷,最终往往会出现两种局面:外向型老板暴怒无常,吓得没人愿意再为他效力;而内向型老板则郁郁寡欢,心力交瘁。

第二种情况是指CEO在面对公司不断出现的负面状况时,为了规避内心的煎熬,往往持过分乐观的态度,相信一切都不算太坏。他们会觉得问题并不严重,用不着立刻地去处理。

这种给万事找开脱的做法会让他们自己觉得轻松。可关键在于该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员工们会因为CEO对根本性问题和矛盾的听之任之而备感沮丧。久而久之,公司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对CEO来说,最理想的态度是既要雷厉风行,又要保持理性。他应该果断出手,快刀斩乱麻,避免让自己被负罪感所奴役。

如果能甩掉情绪对自己的困扰,对问题的重要性做出理智的判断,员工以及他本人都会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单枪匹马还是团队作战?

在公司陷入危机时,指望和员工们讨论公司生死存亡的大计显然没有意义。而与董事会或者外界专家顾问的商谈也往往无疾而终。

他们与你在专业知识方面差距太大,所以不可能跟得上你的思路,给你出谋划策,你只能单枪匹马去作战。

当你身处这样的境地时,务必要明白一点: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经历生死攸关的时刻。

鉴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我的搭档马克·安德森和斯科特·韦斯甚至用首字母缩写“WFIO”来表示它。

“WFIO”代表“we’re fucked,it’s over”,意思是“我们要完蛋了”。根据他们的结论,一个公司会经历2~5次这样的时刻(虽然我敢肯定地说,我在Opsware公司至少经历了10 次)。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313151828.png

心理问题之所以麻烦,是因为人们的心理世界千差万别。

鉴于此,我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几条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助益。

如何给自己做“心理按摩”?

多交朋友

尽管你不可能在棘手问题的处理上指望他人拿出有效的对策,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与曾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交流会对你大有裨益。

把想法写出来

我们是一家上市公司,所以我觉得最好把所有的客户和全部的收益都转让出去,然后转型做别的生意。但是,当我想要向董事会就此事做报告时,脑袋里却乱作一团。

为了让这个决策能执行下去,我把想法条分缕析地写了下来。写的过程使我的思路渐渐清晰,并最终帮我顺利做出了决定。

盯着路,别看墙

人们学开车时,要掌握的第一要领是:当你以200英里的时速拐弯时,千万别看墙,一定要盯着路。如果你看着墙,你就会直接撞到墙上去;盯着路,你就能安然无恙。

管理公司就像开车。千头万绪的事情都有可能出状况并变成大麻烦,如果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这些事情上,那你就会像一辆失控的汽车,最后很有可能连公司也被你拖垮。

所以,你需要紧盯的,是你的目标,而不是那些你想要躲避的东西。

我该不该放弃?

在CEO的生涯中,我无数次产生想放弃的念头。我曾见过不少人在重压之下借酒消愁,或是干脆停止努力。

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来为自己的放弃做辩解,可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能成为杰出的CEO。

杰出的领导者会直面痛苦。无眠的长夜、涔涔的冷汗,还有难以名状的“煎熬”,他们都曾经历。

每当我遇到成功的CEO,总会向他们讨教成功经验。那些泛泛之辈的答案可能是非凡的战略举措、敏锐的商业嗅觉,或者是其他一些溢美之词,而杰出的CEO们往往只有一个统一的回答:“我没有放弃。”

胆怯与勇敢只一线之隔?

我和搭档与企业家打交道时,最关心对方身上是否有这两种特质:智慧与勇气。

我的CEO生涯告诉我,在面临那些至关紧要的问题时,老天考验的是我的勇气,而不是我的智商。

能够正确决断自然是好,可是唯恐决策失败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往往会让你喘不过气。而且这些压力通常都来自一些小事。

比如,当CEO和董事长坐在一起谈论公司内的权利归属时,往往会有这样一番对话:

“谁来管理公司?”

“我们。”两人齐声说。

“谁来做最终决定?”

“我们。”

“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

“永远。”

“就是说你们谁也不想承担责任,所以只能让员工的办事难度加倍,是这意思吗?”

沉默。

通常来说,员工应该只向一个最终决策者汇报工作,这无疑要简单得多。只可惜,在当前的社会重压下,正确的管理方式被放在了一边。

由于公司创始人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致使每个员工都不得不承受二次审批带来的种种不便。

更重要的是,公司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需要制定的决策也越来越让人胆战心惊。

当初我们决定让Loudcloud公司上市时,账面上只有200万美元。这不算是 个太艰难的抉择——大不了破产。

真正让人畏惧的,是如何在所有人——员工、记者、投资人——认为你的想法是异想天开时,你还能做出大胆决断。

正确决断需要什么?

有时候,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复杂的决定,那么你的勇气就会显得更为重要。与公司中的其他人比起来,CEO无论在技能、知识,还是在看问题的视角上都应该 技高一筹。

当然,有些员工或董事会成员在经验和智商上会胜过CEO,而CEO能更好地做决断,是因为他的知识储备更丰富。

当CEO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如果其中一种做法只是以微弱优势获得了他的青睐,比如说,54%的可能是关闭这条产品生产线,而46%的可能是保留它,那么他要接受的考验将会更加严峻。

要是那些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聪明人全都站在他的对立面,他该如何应对?在没有十足的把握、在所有人都投反对票时,他还敢不敢关闭生产线?

如果他决策失误,那就要怪他没有听资深顾问的意见;如果他决策正确,也没有人会因此赞赏他。

像塑造性格一样培养你的勇气

在管理Loudcloud公司和Opsware公司时,我所做的每一次艰难抉择都令我胆战心惊。

这种畏惧感始终笼罩着我,但是在无数次的磨炼之后,我学会了忽略它。这个过程也可被称作“培养勇气的过程”。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走到这样的十字路口,不知该选择风光无限却是通往错误终点的平坦大道,还是该选择人迹罕至却是通往正确目的地的崎岖小径。

这种内心的挣扎在你管理公司的过程中会表现得尤为强烈,因为CEO一旦做出错误的决定,后果会比普通人的严重几千倍。和普通人一样,CEO在犯错后也会找多种多样的借口。

你每做一次艰难而正确的决定,勇气就会增加一分。相反,你每做一次轻松却错误的决定,怯懦就会多出一分。作为CEO,你的公司是勇往直前还是畏首畏尾,完全取决于你的选择。

在过去的10多年间,科技进步极大地降低了开办新公司所要求的经济门槛,但是打造一流公司所需要的精神门槛——勇气——始终都没有降低过。

创业是一场长征

全民创富其实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之前的学费交的太少了。

如果说创业是一场没有止境的长征的话,对很多公司的创始人来说,难熬时刻,现在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比拼的,除了智慧,更重要的是毅力和勇气。

愿你们中的每一位,都是最后获胜的那个人。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网站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

另:法财库目前成立了多个行业微信群【银行高管群】【商业银行群】【信托群】【券商群】【理财师群】【投行群】【私募群】【基金群】【股权投资群】【期货群】【现金贷】【第三方支付】【金融高管群】【总裁群】【互联网高管群】【汽车金融群】【融资租赁群】

扫码加群主申请入群

游客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