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是一个戏台

更多 2018-06-13 20:44 阅读:4197 / 回复:0 楼主luoge

图片:47-151222092602-51.jpg


崔永元因为《手机2》炮轰冯小刚和刘震云,结果最受伤的却是范冰冰。崔永元的阴阳合同爆料,开启了全民对演艺圈查税的热情,而继无锡税务局表态将调查,国家税务总局亦关注并做了指示,一副闹大了的样子。影视板块随即应声大跌。到了今天这个环境,各个行业都显得弱不禁风、隐患重重的模样,影视业有税收问题,光伏行业补贴一退坡就要死要活,通讯业芯片命门在别人手上,不知道下一个爆雷的行业在哪里。所以要学学人家房地产业和银行业,前者在第88次史上最严调控后依然坚挺着地上最贵的价格,后者在朋友圈被马云颠覆了一百多回,依然被其他几乎所有行业叫爸爸。

01
影视业财务问题由来已久。电影业在很早期就是个洗钱的行业,比较著名的例子是意大利黑帮涉足好莱坞,这在《教父》中都有所体现,老教父维托·柯里昂有一位教子强尼就是位明星,为了能在一部新戏中出演男主角而寻求教父的帮助。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613204409.jpg

在做洗钱买卖时,幕后老板最喜欢找那些花钱如流水、对钱没有概念、预算分分钟爆表的大导演,1亿的电影能花出去3亿,才高效。国内第五代导演张艺谋,行事风格就比较贴近,在北京房价还在3、4000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花几亿去拍电影了。张艺谋的商业电影净是些大场面,动辄千人同框、鲜花道具服装,隔着屏幕都能感受熊熊燃烧的经费。在早期连老外都唬得住,一时间人海加红配黄番茄炒蛋色就是中国风了。后来国外CG技术越发成熟,电脑都能生成万人场面了,这套也就不吃香了。

人海这种事,不仅洗钱的时候爱用,偷逃个税是也是一把利器。影视业在这些领域能有一技之长,盖因这个行业有大量的现金交易。一个片场有一场群戏,群众演员是群头拉来的,收工结账的时候,负责此事的副导演都不知道实际上来了多少人,只能任由群头报人数结现金。既然连副导演都搞不清,群演支出这块自然是笔烂账,到底是付给群演,还是付给了其他人,也就说不清、不用说清了。据说当前的行业惯例,大腕的合同价是实际片酬的一半,另一半走现金,这另一半的现金中,应该就有“幽灵群演”的辛苦费。所以看上市影视公司的公告,若说某腕的片酬是5000万,那么实际片酬可能是1个亿。其他服装道具场地之类的猫腻,亦是各显神通了。
如果注意过好莱坞电影片末字幕,就会发现每一部大片的会计(accountant)下面都有好多人,常常比国内上市公司的财务部人还要多。这是因为在制片人责任制的好莱坞,需要专业的会计团队来完成预算、采购、出纳、结算等财务相关工作,以对拍摄进度、成本进行监督与控制。相比之下,国内的影视制作管理尚处于原始状态,不同程度的混乱也就不可避免。有时候影视公司老板苦恼于这种局面,但没有水平去管理,有时候出于一些目的,也放任这种局面,对他们来说,制作成本是笔烂账,未必全然是坏事。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613204412.jpg

(《一条狗的使命》的会计阵容,由于不算大片,人数不算太多)

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管办法,影视公司支付给演员片酬,有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义务,所以一般演员合同都是约定税后金额,相关的所得税由影视公司自己算另外缴,与演员其实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对普通演员来说,不会有什么偷税漏税的问题,反倒是影视公司偷漏普遍。15年借壳上市A股的某影视剧公司,其实早年就试图上市,正是因未足额代缴几百万的演员个税,到头来先绕路新三板、后借壳上市,多付出了时间和数以亿计的金钱成本。

这场税务风波之所以能让明星们噤若寒蝉,是因为现在的明星往往兼有多重身份,很多人开了很多公司,收入来源非常多样,远远不局限于片酬,这些收入就未必有代扣代缴责任人了。还有些人自己就是影视公司老板,比如范冰冰是无锡爱美神、无锡唐德等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大股东,这就是为什么无锡地税局首先表态稽查。进一步的,这些明星、或者说影视行业整体的人员素质堪忧,财务、税务、法律意识在已经处在较低水平的国内各行业中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他们自己或者亲属、朋友管理下的公司,财税没有问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税务局发表声明后,黄毅清出来补刀说,连带范冰冰的母亲张传美也应该要好好核查,有好多钱款是直接打到张的账户。对审计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就知道,这其实是在提供关于完整性的核查线索。不过实际上,即使是税务部门也很难掌握明星所有的国内外账户、实际控制的他人账户,真调查起来,应该从付款方入手。而付款方未必在无锡地税局的辖区内,所以国家税务总局的发声也是及时而极具震慑力。目前国税总局只是督办无锡局,若是亲自稽查,怕是要在整个影视业掀起腥风血雨。不过可以想象的是,付款方那头也是一堆糊涂帐,最后结果,主要依赖于有关部门重量人物的意志,看他想让事态发展到什么程度,其中不免无数公关博弈,实际情况如何倒在其次了。

与霍尔果斯一样,无锡之所以有那么多影视公司扎堆注册,源于它出台的力度极大的税收优惠\返还政策,所以冰冰们即使完全老实交税,相比起其他行业其他企业,税收负担也是很轻的。而严格说起来,这些地方政策是与中央的税收优惠清理原则相违背的。这其中涉及税收优惠竞争、税负转移、税务筹划、中央地方税收财政冲突、地方财政收入虚增等等问题,亦是当前重要的经济与制度难题。

02
除了纳税问题,电影业票房造假也已广为人知。早年的票房造假以偷票房为主,由于不同电影影院收取的返点等收入不同,院线便张冠李戴,明明是买的是《碟中谍4》放映的也是《碟中谍4》,电影票上却是另一部国产电影的名字。

到14年以后,随着几家国内上市的影视公司对资本市场的了解逐渐深入,以及资本市场玩家大量进入电影行业,开始出现以买票房为主的造假。买票房虽然付出了少量税收、发行成本,但却能够买来人气与口碑,更能买来股价的上涨。在巅峰的2015年,几乎达到了无造假不票房的地步,接连迎来数部票房破十亿的大卖电影,其中《捉妖记》以24亿票房打破记录,最后也被证实是有史以来票房造假最严重的电影之一,爆满午夜幽灵场等手段频出。

2014年上映《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后,肖央与王太利曾在东方卫视录制春节特别节目,自嘲爆料说,拍电影就是要买奖、偷票房。演艺圈这种事敢说,未必表示没做。德云社的岳云鹏有个著名的相声段子,就是参拍的电影《煎饼侠》过10亿票房,却没拿着多少片酬。要是拍一部纪录片《票房的钱去哪了》,想必是要比这些电影精彩许多的。

压倒这系列票房造假的最后一根稻草是2016年3月上映的《叶问3》。

图片:微信图片_20180613204415.jpg

在《叶问3》的各电影海报中,右上角施建祥这个日后被国际通缉的总制片人的名字总是比导演和主角更大。彼时,施建祥不仅有香港上市公司的股票等着《叶问3》的票房捷报配合拉升股价,还有以众筹、影视投资基金等名义进行的庞氏骗局。然而票房造假手段过于激进,加之影片本身质量不佳,最终成为众矢之的,票房骗局被揭穿,施建祥以快鹿等公司名义维持的上百亿集资骗局被捅破,祸及苏宁众筹,还把郎咸平这位因泛亚彼时已声名狼藉的经济“学者”再次拖下水。

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296亿元,2015年就飙升至440亿元,躁动的电影从业者和资本市场都在期盼1、2年内中国成为跃升为全球票房第一大市场,甚至有人喊出千亿市场,这年头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然而,即使有同样让人疑窦丛生的《美人鱼》的33亿票房开局,由于票房造假在《叶问3》后受到严查,到了年末,竟至于到了比15年同期下跌的境地,迫使电影监管方紧急进口数部大片,这才让2016年全年的票房堪堪比上一年增长17亿元,对比年初的豪情,引人唏嘘。

由于打假把整个行业打伤了,所以按照中国特色,打假的力度就降下来了。后来的日子里,票房注水,只要不太过分,也就作为传统保留下来了。直到最近,又爆出《后来的我们》票房丑闻,想必相关各方心里也是委屈的:大家都这么干,为何受伤的只有我。

相比之下,电视剧由于买方是各电视台及网络视频平台,收入的真实性和可追查性比电影要好(成本还是烂帐)。只是自乐视这样既不懂行又不会算账的傻金主倒闭后,电视剧的价格比最高峰已跌去不少。而现在日趋严格、却又标准随意、尺度不明的审核,亦让制作团队苦恼不已。

03
2014年的时候,博纳(BONA)的财务总监曾委屈地说道,博纳和华谊在影片数量、收入利润水平上都相差无几,只因一个在美股上市、一个在A股上市,市值竟相差10倍。更让他愤愤不平的是,A股越并购股价越涨,美国投资人却不买账,股价反倒可能下跌,搞得他堂堂美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却不能像A股的那样叱咤风云。

这位从毕马威出来就跑到博纳的财务总监,由于缺乏投行从业经历,终究没有窥探到资本市场的门径。他以为美国人不买并购的账,是由于美国都是机构投资者,他们觉得影视公司搞并购是不务正业,投资能力不及专业投资机构。却不知亚马逊做成现在巨无霸的市值和达到天际的估值,也是一路并购而来。

资本市场是个舞台,光有主角是演不出一场好戏的,观众自然不会买账。博纳对美国的舞台上不了解,却还想靠唱独角戏让美国人买单,未免天真。A股捧哏的、配合演出的就很多了,有中介机构、有买卖双方的研究员,还有监管层。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职场问题,为什么金融机构招聘的时候特别看重学历,像投行基本要求顶尖或者国际知名学校毕业。排除家庭背景因素的话,这是一个事实。答案是,因为金融机构做的事情是没有技术含量的、甚至常常是错误的,这就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有能够忽悠住人的头衔。相比之下,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学历要求就可以放低,比如码农如果代码写的非常厉害,甚至可以没有本科学历,一样被大家争抢。在学科差异上也是同理,对数学学科来说,能正确证明孪生素数猜想,别说本来是助教,就算是本来是小学毕业的扫地僧,一样可以当大教授;反之,对很多社科文科,师承出身才是最重要的,学术水平就往往让人呵呵了。

资本市场的舞台,也是身份比演技重要的。所以常常可以看到,金融中介机构、金融研究机构有很多人顶着各种头衔胡说八道,比如在《共享单车的商业逻辑》里提到的几份卖方报告,能够说出国内骑行租金市场每年在400-500亿这样的昏话来。有一个普遍的、所有人都搞不明白但是又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企业估值。具体到并购业务上来,那就是被收购企业的估值,基本都是按DCF(折现现金流)10年、甚至20年计算,业绩承诺却只有三年。可想而知,结果自然是承诺期之后,哪怕洪水滔天。老板要是一下子给员工20年工资,却只约束员工3年,员工还能好好干活吗?

不妨来具体看下影视业两个并购案例
案例 华谊兄弟收购东阳美拉 华谊兄弟收购东阳浩瀚
被收购方 冯小刚 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杜淳、陈赫
时间 2015年底 2015年底
估值 15亿 10.8亿
购买金额 70%股权10.5亿 70%股权7.56亿
业绩承诺 2016年-2020年共完成6.74亿 2015年-2019年共完成6.07亿
从表里可以看到,业绩承诺还不到购买金额,跟企业估值更是相距甚远,哪怕什么都不干,就用拿到的现金去换业绩承诺,都是赚的。要知道这还是因为东阳美拉东阳浩瀚都是突击成立的壳公司,才被监管要求作出5年业绩承诺,一般并购案例只承诺3年,业绩承诺与估值间的差异更大。

从表格里还可以看出,冯小刚受到了特别优待,一个人抵六个人还有余,估值相比业绩承诺,条件也更优惠。

A股的另一个诡异处在于,监管层认可以现金方式补足业绩承诺差异,而不是重新估值,所以被并购方可以按照业绩承诺拿10年甚至20年的估值,默认是今后10年20年都可以达到相当的盈利水平,事实证明完不成的时候,却最多只用偿还3年的金额。从这件事上看,监管层也是彻头彻尾的外行。监管层和做并购方案的券商等中介机构,是两个外行看似在互相对抗,其实是互相肯定。监管层对并购方案只是做些讨价还价还价而已,比如3年承诺期要求延长到5年,券商想连监管层都肯定方案了,说明这种做法是对的。但实际上整个并购逻辑都不成立,监管层和券商是两瞎子互相搀扶着走路,都以为对方看得见,这就把A股整个带到沟里去了。

其实影视、游戏、传媒这类非常依赖内容创造的行业,根本不适用现有的一些估值技术,这类并购与其说是一项金融活动,倒不如说是管理艺术。如同之前提到过的,这些演员导演,希望他们未来更好拍戏,怎么可能通过一次性支付好几年工资去实现?

由于争议太大,到了2016年,暴风影映收购吴奇隆刘诗诗的稻草熊、唐德影视收购范冰冰无锡爱美神都被监管层否定了。影视业并购大戏的最高潮来自于赵薇的龙薇传媒买壳万家文化,欲做借壳,野心非常大,不仅要套现还要做上市公司老板。最后因极高杠杆空手套白狼引起舆论哗然,被证监会找到披露不实的由头否决,黄有龙、赵薇也受到了监管处罚,这股并购潮才告一段落。

并购双方做主角,还有监管层、券商(财务顾问)等中介机构、投资研究机构等做配角,在资本市场唱戏,最终是要观众掏钱买单的,所以说买A股的人要知足,不要还想着赚钱,你们这属于娱乐消费。

即便业绩要求不高,因《我不是潘金莲》票房不及预期,冯小刚的东阳美拉楞差点没完成业绩承诺。最后在范冰冰表面上不要片酬、《我不是潘金莲》在后期排片大降票房却能始终平稳的情况下,堪堪达成承诺。不过华谊兄弟慷全体股民之慨,表态说就算冯小刚实际没完成业绩,也会对大家说完成了的。华谊兄弟冯小刚他们京圈的故事,网上也已经很多了。

这次崔永元爆料,范冰冰循先人足迹远遁美利坚,外号“小钢炮”惯常怼天怼地的冯小刚则始终保持沉默,是不是就是怕火再烧到东阳美拉,甚至是华谊兄弟,旁人就不得而知了。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网站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
另:法财库目前成立了多个行业微信群【银行高管群】【商业银行群】【信托群】【券商群】【理财师群】【投行群】【私募群】【基金群】【股权投资群】【期货群】【现金贷】【第三方支付】【金融高管群】【总裁群】【互联网高管群】【汽车金融群】【融资租赁群】
扫码加群主申请入群
游客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