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资本教父”变形记

更多 2019-08-12 17:40 阅读:4362 / 回复:0 楼主xiaocai
原文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7e0A6S18IaSfPBprrI5x4Q

图片:微信图片_20190812174023.jpg

在杭州,除了阿里、网易、娃哈哈、万向和吉利,你还能想到哪些企业?
 
其实,杭州城里还有一家堪称“神秘”的企业,名叫华立集团。在知名度上,华立集团或许逊于同城的知名企业,但在资本操作方面,却彪悍而低调。
 
利用并购重组、洗壳卖壳等“神”操作,华立已成为控股3家上市公司,横跨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多个行业的大集团。6月份,市场爆炒的“青蒿素概念”昆药集团,就是华立系的核心企业之一。
 
华立系的资本操作带有掌门人汪力成的鲜明色彩,并购方式灵活精明,同时强势地追求控股,将买来的壳资源洗得一干二净。

图片:微信图片_20190812174032.jpg

华立系的操作,为企业提供了突破瓶颈期的样本。并购让企业获得通往其他行业的入场券,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忽左忽右的业务重整,又可能伤害到投资者。华立控股主营业务从仪表业务到医药,再回到仪表,最终卖壳给杭州日报集团,13年间一直在瞎折腾。
 
穿透华立系,我们试图思考,资本对于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一个健康的企业需要怎样的多元化,买买买之后,核心竞争力又该如何打造?

01
围猎青蒿素
低调务实是浙商身上一贯的标签,汪力成和华立系,亦是如此。如果不是新华社发表的一篇文章,低调的华立系很难进入公众视野。
 
6月7日,新华社发文称,屠呦呦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昆药集团承担该药物的临床试验任务,而昆药集团的控股股东正是华立集团。
 
诺奖得主屠呦呦、红斑狼疮特效药、临床试验,三大因素叠加立刻引爆了“青蒿素概念”。昆药集团则被视为最纯正的“青蒿素概念股”,股价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

图片:微信图片_20190812174035.jpg

市场为昆药集团倾倒,却鲜少有人注意华立系已在青蒿素产业布局近20年,把它视为元老级的青蒿素概念也不为过。
 
2000年,是华立集团布局青蒿素的开始。当时,生物制药是资本市场的热门概念,华立集团刚通过借壳ST川仪(后更名为“华立控股”),登陆资本市场,公司原本的电能表业务,因国家电网改造的完成,遭遇天花板。
 
掌舵人汪力成,充满危机感。他曾把“居安思危”四个大字刻在华立多个工厂的墙壁上。他感知到行业衰退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拓展新业务是当务之急。
 
想法有了,进入哪个行业呢?
 
在汪力成看来,最有可能让华立成为国际企业的只有两个行业,一是医药,二是通讯。在看了1000多个项目后,汪力成决定,进入青蒿素产业。
 
华立系的并购扩张,有个鲜明的特征,喜欢利用资本并购等手法进行全产业链的布局。这点在青蒿素产业布局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0年,华立控股通过与当地政府合资成立“重庆华阳自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重庆武陵山地区大搞青蒿种植。
 
随后,华立控股收购重庆武陵山制药厂。这家药厂位于青蒿之都重庆酉阳,是当时国内产能最大的青蒿素提炼企业。
 
除了这家企业外,湖南吉首制药厂也是当时提炼青蒿素的重点企业。强势的华立集团在拿下武陵山制药厂后,又买下了吉首制药厂,最终成为青蒿素产量占全国80%以上的行业巨头。

图片:微信图片_20190812174038.jpg

▵ 青蒿素提炼车间

原料有了,接下来就是研发生产。
 
2001年12月,华立控股发布公告称,将与广州市健桥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共同成立广州立健药业有限公司。广州市健桥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是青蒿素类药品的技术提供方。
 
之后,华立又通过与拥有多国销售网络的北京科泰新技术公司的合作,建立起青蒿素药品营销中心。
 
2002年,华立集团斥资1.7亿元,取得上市公司昆药集团29%股权。昆药集团的主营产品正是青蒿素。
 
华立集团取得昆药集团控制权后,利用昆药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对药品流通、配送等企业的并购,与之前思路如出一辙。至此,汪力成带领华立系,买下了整条青蒿素产业链。
 
如果说,华立系在青蒿素行业的布局是借了资本东风,那接下来的操作就是产业对资本市场的“反哺”,或者说是借力风口,“做概念”。
 
2005年,是国内青蒿素市场最热的一年。当时,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类抗疟药品列为首选指导用药,青蒿叶价格暴涨至22元每公斤,达到历史峰值。
 
同年,华立集团将持有的昆明制药、武汉健民的股份与旗下上市公司华立控股持有的华立仪表76.77%的股权进行了置换。通过本次股权置换,华立控股成功转型热门的医药行业,之后还直接将上市公司名称改为“华立药业”。
借着药业新贵的光环,华立药业2006年、2007年大涨205%。从股价上看,这是一次完美的资产重组,但上市公司的业绩并未改善,2007年反而巨亏。
青蒿素,已是华立系的金字招牌。在青蒿素行业的布局足以见得汪力成的敏锐和对资本的完美利用,但这个“中国第一商人”的资本技艺不止于此。

02
洗壳大佬

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企业众多,但能成为“系”者,实在罕见。
 
华立系的名声,多半来自汪力成堪称经典的洗壳案例。其中,最为经典的是1999年借壳ST川仪上市。
 
重庆川仪是重庆一家生产电力精细仪器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四联集团。1997年和1998年,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因此戴上了ST的帽子。
 
千里之外的华立集团,与重庆川仪业务相似,正在想尽办法打开西部市场,同时排队上市。
 
这种情况下,华立集团借壳ST川仪上市,似乎是最佳选择。但当时想买ST川仪壳资源的企业不在少数,对于华立集团而言,借壳成功也不容易。
 
关键时刻,汪力成展现出他的精明与游说能力。据《资本周刊》报道,当时,汪力成告诉ST川仪一方:“第一,如果置换的话,国有资产就增加了一倍,因为你只用了46.33%的股权就剥离了100%的不良资产。第二,这个上市公司不会迁走,留在这儿继续发展,搞好了,把资产全部投在重庆。”

图片:微信图片_20190812174040.jpg

▵ 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 汪立成

令人拍案叫绝的还有收购方式和对壳资源的“清洗”程度。
 
华立集团将全资子公司重庆电能表厂和西南地区的营销公司以及华立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权置换进ST川仪;然后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债务、人员全部置换给原来的大股东四联集团。
 
股权置换完成后,华立集团借壳ST川仪成功上市。原属于上市公司ST川仪的债权、债务、人员被全部剥离出去。借壳成功后,华立集团还更换了上市公司地址和领导层,被称为最干净、最彻底的洗壳案例。
 
通过收购ST川仪,华立集团多了融资渠道,同时上市带来的品牌效应,为企业打开西南市场提供帮助,但这次经典案例对于华立集团而言仍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并购成功后,华立控股没能将公司地址从重庆迁往华立集团大本营杭州。
 
有了这次经验,汪力成很快找到了第二个壳资源,海南企业恒泰芒果。他希望通过这次资本操作,将壳资源带回杭州。
 
本次并购的难点在于恒泰芒果的巨额债务问题。当时,恒泰芒果由于债务问题深陷诉讼纠纷,为了尽快完成收购,华立集团与每个当事人都达成了和解协议和债务重组协议,同时还要完成法院结案手续。
 
这两次借壳上市,将汪力成在资本运作方面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有魄力、甚至略带强势,同时八面玲珑、兼顾各方权益,汪力成身上带着浙商的鲜明特征。
 
有“资本教父”之称的汪力成在并购方面也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华立系旗下的昆明制药:(现改名为昆药集团)就曾因为并购惹上官司,起因也是华立的“强势”。
 
2002年11月,昆明制药发公告称要收购英特药业部分股权。
 
2003年,昆明制药在获得英特药业49%股权后,成为英特药业第二大股东。成为控股股东,一直是华立集团的习惯,所以在此之后一直谋求增持。
 
ST英特(英特药业母公司)为了不把剩余股权转让给昆明制药,就以贷款名义,将股权转让给了关联公司。
 
ST英特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一开始,我们和昆明制药的交易就是被动的,本来我们是想把股权卖给上海医药(600849),价格等都谈好了,结果昆明制药的大股东华立集团半路杀出,浙江一位领导出面,让我们将股权卖给华立旗下的昆明制药”。
 
最终,昆药集团与英特药业和解,将股权转让给ST英特。既然拿不到控股权,汪力成干脆彻底甩掉了这个麻烦。

03
一路跌跌撞撞

放在时代背景下看,任何企业的崛起与兴衰都绝非孤立。华立系的崛起是同时期民营企业发展的缩影,同时也为传统企业扩张提供了样本。
 
从做竹器雨具的小作坊开始,到电能表生产企业,华立集团的起点在相对传统、行业门槛低、竞争大、利润低的行业。
 
在传统主营业务行业不断衰落的背景下,汪力成一直在带领华立集团尝试多元化,并借助资本的力量,打破企业边界。
  
华立系的扩张绝对有其值得称赞和学习的一面,但多元化带来的风险同样需要警惕。
 
华立集团多元化最危险的时刻发生在1995年。在此之前,华立扩张很快,相继进入汽车配件、家电、餐饮,甚至食品等行业。用汪力成的话说:“人家说什么赚钱,我们就投什么。我们甚至连矿泉水都做。”他后来回忆,那段时间自己一直在忙着到处剪彩。
 
盲目扩张,给集团资金链带来压力。汪力成感慨:“当时,我真的心跳加速,满耳朵听到的都是需要资金,整篇报告都是一个个的亏损。”
 
为了挽救颓势,华立集团开始聚焦电能表和电工材料两大主营业务。这次危机过去后,汪力成对多元化战略进行调整,他希望在进入某个行业时,能掌握核心科技或是资源,但现实远非那么简单。
 
2001年,华立收购飞利浦CDMA通讯部门,名噪一时。汪力成试图通过这次并购在高通垄断的CDMA领域撕开一个裂口,利用价格优势,找到立足之地。
在传统行业打拼多年,华立对高新技术的追求有种天然的冲动。可惜的是,华立虽投入大量资金,但没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独立技术,打破高通垄断。
 
之后,华立的CDMA便销声匿迹,汪力成的野心不得不寻找新的寄托。
 
青蒿素虽然已是华立的招牌产业,但也曾经历过大危机。
 
2006年,华立控股的年报中反复提及公司对青蒿素资源的垄断,并将此视为公司的一大优势。
 
2007年上半年,风向即发生变化。由于2005年青蒿价格出现历史峰值,接下来出现了大量种植青蒿的现象,青蒿供过于求,价格暴跌。华立控股作为垄断国内青蒿素资源最多的企业,首当其冲。
 
2007年上半年,公司出现亏损,第二大股东海南禹航实业连续两次减持。2010年,由于经营不善,公司变成ST华控,上市公司放弃曾寄予厚望的医药业务,主业重回仪器仪表。
 
2013年,华立控股变成壳资源,卖给了杭州日报集团,后更名为华媒控股。自2000年借壳ST仪化,汪力成在这家上市公司折腾了13年,但没有什么建树。
 
如今,华立系旗下的昆药集团虽然是青蒿素概念股,但公司同样面临增投入周期长、盈利难等问题。
 
2014年—2018年,昆药集团营业收入从41亿元上升至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58%;归母净利润从2.92亿元增至3.36亿元,年复合增长3.51%,典型的增收不增利,说明其盈利能力正在下降。

图片:微信图片_20190812174044.jpg

青蒿素算是华立系相对有优势的产业,其他新能源和新材料在行业内远不是垄断巨头的存在。
 
2010年,50岁的汪力成卸任华立集团总裁和法人,只保留董事局主席职位,从一线退居二线,统管集团战略制定。汪力成儿子汪思洋,和其他职业经理人开始站到一线。
 
父亲退居二线后,汪思洋现在是华立系旗下昆药集团服份有限公司、浙江华立实业开发有限公司、杭州华立创客社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还在华立系旗下多家公司担任董事职位。
 
汪力成用资本杠杆买出了如今的华立系,但这个帝国里的许多企业,远没到行业老大的地位,更无一招致命的核心竞争力存在。
 
依靠并购,生存容易,但若想形成绝对优势,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对华立系而言,这段路可能要留给“二代们”了。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网站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
扫码加群主申请入群
另:法财库目前成立了多个行业微信群【银行高管群】【商业银行群】【信托群】【券商群】【理财师群】【投行群】【私募群】【基金群】【股权投资群】【期货群】【现金贷】【第三方支付】【金融高管群】【总裁群】【互联网高管群】【汽车金融群】【融资租赁群】

游客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